2018-05-30 16:22:50
7399
為了防范和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我國組建了應急管理部,以實現國家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現代化。而應急通信的建設當是重中之重。早在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布的《關于印發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就指出,為了強化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應該把衛星通信作為應急通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該文件明確表示:基于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用衛星通信系統;加強各部門衛星應急專網的統籌規劃,統籌使用應急體系所需衛星資源,提升衛星應急通信服務保障能力與集約化水平。
隨著我國第一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的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我國衛星通信真正邁入了高通量時代。與傳統通信衛星相比,高通量衛星帶給市場用戶更優惠的流量資費(價格僅相當于前者的1/10~1/5),更加優化的服務模式,更加可靠、靈活的使用終端等利好條件。可以預計,衛星通信將更為廣泛地服務于社會生產、教育、科研及管理等方方面面,衛星通信專網建設也將會迎來一個快速增長時期。
衛星通信專網應用優勢明顯。衛星通信具有覆蓋面廣,建站成本與距離無關,不受地質、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的優點,并且具有部署快捷、機動性強,組網靈活、便于構建異構網絡等特點。目前,在我國已經建成數百個衛星通信專網,分布于人防、公安、武警、電信、電力、石油、水利、交通、金融、教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主要提供應急通信保障、日常通信業務傳輸等多種應用。一直以來,衛星通信作為地面公網通信不可或缺的補充手段,其作用發揮明顯,特別是在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導致地面公網遭受阻斷情況下,衛星通信起到了第一時間通、第一現場通的作用,為救災搶險構建起高效、可靠的指揮調度及信息傳輸通道。高通量衛星與傳統的衛星相比較,提供十倍乃至幾十倍以上的帶寬資源,衛星成本優勢明顯,相當于提升了衛星通信專網“短板”,因此,衛星通信專網承載能力的增強,能夠更加凸顯其優勢,將使其建設與應用更為普及。
高通量衛星通信產業升級助推衛星專網發展。高通量衛星“星地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衛星產業結構的變化。在網絡與產品結構上,傳統的衛星采用覆蓋面積大的通信波束(以百萬平方公里計),為衛星專網地面設備(又稱為地面應用系統)提供轉發器物理帶寬,在設計上不需要考慮專網設備選型;由于高通量衛星采用蜂窩狀通信波束(以十萬平方公里計),這就必須在衛星設計時選定地面設備,通過衛星網絡一致性確保衛星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樣,衛星地面設備供應商與衛星應用及運營商關系更為密切,甚至可能出現衛星運營商與網絡運營商合二為一的情況,如在美國的休斯、衛訊等公司。同時,由此帶來了市場產品呈現出標準更加統一,主流終端產品種類更加清晰的局面,這對用戶專網建設的產品選型有利。
在資源管理與效能方面,宏觀上講,傳統的一顆衛星上有幾十個以上的通信專網,而一顆高通量衛星僅有一個大的通信網系,整個衛星資源的利用率、管理效率都有數以倍計的提升,從而降低了整個網系的運營成本。
在專網構建上,雖然,衛星網絡是一個大網系,但依托網絡主站的虛擬網絡技術,可以構建成百上千個的虛擬專網,對虛擬網絡運營商而言,可以不需要單獨建站,只需通過虛擬網絡管理平臺共享運營商主站系統即可從事通信業務經營。這樣,甚至只需兩三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個專網,大幅度降低了運營成本;專網用戶還可根據自身網絡規模及業務需求,直接與運營商對接,自主運營管理專網小站;此外,由于網絡產品的一致性,這些虛擬專網完全可以通過主站網絡管理順利實現互聯互通,特別是在因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或其它應急事件需要衛星通信系統支持時,較傳統“煙囪式”的分立專網更加有利于統一管理和指揮調度。
在運營計費方面,傳統衛星網絡按照帶寬計費,為價格/單位時間每兆赫茲×使用時間=使用費用,而高通量衛星網絡則按照信息流量bps計費,費用計算更為簡單,對專網用戶更為經濟實惠。
以上這些,都將促進衛星專網的市場規模拓展。
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的產業結構示圖
高通量衛星通信專網與基礎電信公網銜接更加緊密,應用范圍更加廣泛。依托高通量衛星建設的衛星通信專網具有通信容量大、傳輸速率快等特點,可承載話音、數據、視頻等多種業務,能夠非常便捷地與公網及各類專網銜接與融合,從而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通信網絡。在構建航空互聯網方面,利用高通量衛星通信可提供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其建設成本、網絡性能等方面都較其它解決手段更為優越;在海島、沙漠及其它偏遠地區,衛星通信可提供基站回傳,解決電信公網傳輸問題,還可采取衛星通信+Wi-Fi的應用模式,為區域人群提供網絡服務。根據我國高通量衛星規劃,未來五年高通量衛星的容量將達到300Gbps以上,服務范圍也將擴大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屆時,高通量衛星的流量資費會更低,也將刺激市場用戶需求,從而使得衛星通信專網更加普及。